首页>行业动态
引领全球铜加工产业的创新发展

发布日期:2022-09-30 信息来源: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字号:[ ]
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我国铜加工产业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,在产业规模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、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,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步发展。

  一是铜加工材产量接近翻番,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。据统计,2021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1990万吨,比2011年增长93.6%;全球产量占比从50%提高到60%,更为可喜的是,从2011年的净进口28.07万吨转变为2021年的净出口10.11万吨,预计将继续保有出口增加的势头。

  二是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,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。2021年前10家企业铜加工材产量合计约750万吨,占全国总产量的38%,比2011年提高约18%。其中,海亮股份、楚江新材、江铜集团、金田铜业、精达股份成为全球细分领域规模最大企业,同时涌现了金龙集团、宁波兴业、博威合金、力博集团、宁波长振、铜冠铜箔、华鑫铜箔、陕西斯瑞、江苏萃隆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。

 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中高端产品研发不断突破。高端铜铁磷、铜镍硅、铜铬锆等制备、加工工艺、规模化生产技术逐渐成熟;高端引线框架、汽车电子连接器带、线材、4~6微米电解铜箔、部分高端B30管件等材料实现了进口替代;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铜铁、铜钛、铜石墨烯、铜3D打印等新型合金不断创新。

  四是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科技成果不断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。铜管、连续挤压领域保持全球领先,海亮股份竖炉、电感应联合精炼-水平连铸空心铸坯生产工艺,金龙集团大卷重软态散线铜管短流程自动生产,大连康丰U形连续挤压在线展平铜板带生产等新技术不断应用。国产装备进口替代成果显著,中色科技、重型院、无锡申康为代表的装备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,在熔铸、热轧机组、粗轧机组、自动清洗线等领域不断突破。20项铜加工行业项目获2021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,其中一等奖12项;在新修订的GT/T5231-2022《加工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》标准中,新增133个牌号,达到346个牌号。

  五是绿色化和智能制造成为行业发展新理念。铜加工行业积极向绿色化、智能化方向转型。自2017年以来,铜陵金威、精艺股份等19家企业获得“绿色工厂”称号。智能制造改造升级在全行业受到高度重视,涌现了海亮、博威、金田等一批领先企业。

  过去十年,虽然我国铜加工产业取得了辉煌成绩,全行业已经从“跟跑”逐渐进入到“并跑”,个别“领跑”阶段,但我们仍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主要挑战。一是铜加工材新增需求趋缓,产业发展由中速转入低速增长阶段,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。二是行业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,同质化严重,整体利润率低,严重影响发展后劲。三是基础研究亟待加强,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链融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,引领全球创新发展的优秀公司还没有出现。为此,我们必须正视问题,通过四个坚持,做到四个实现。

 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,实现产业健康发展。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应对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,要在新起点上焕发奋斗精神,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可控,实现产业健康发展。

  二是坚持协同创新,实现铜材供给高端化。要围绕囯之大者,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,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,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,持续突破“卡脖子”问题,加快推动第四代合金研发上的突破,以及第五代合金的弯道超车,加快高端及个性化产品的研发应用,实现铜加工产业供给高端化。

  三是坚持数字化、智能化,实现产业升级改造。数字化、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重要方向,铜加工企业要坚决贯彻国家“双碳”行动方案, 在数字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方面走在有色行业的前列。努力强化数字化转型,建立专业化队伍,构建企业层面的智能化支撑体系。

  四是坚持合作共赢,打造铜加工发展的命运共同体。行业各企业要进一步聚焦主业,做出特色,打造核心竞争力。同时,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,形成高端铜带箔材料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、互利共赢新业态,共同打造产业链命运共同体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 
 
 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