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资料中心
江苏新能源行业国际化经营合规指南(连载十二)

发布日期:2025-07-28 信息来源:江苏贸促微信公众号字号:[ ]


  近期美国C电动汽车公司诉H公司窃取商业秘密一案,为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敲响跨境合规警钟。本期以该案为例,揭示核心技术泄密可能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崩盘,甚至引发破产风险,而美国《2016保护商业秘密法案》(DTSA)的高压追责机制则进一步放大了企业违规代价。因此,江苏新能源企业在“出海”进程中,须严守合规红线,完善涉密管理,并提前研判欧美等商业秘密保护法规,防范跨境法律风险,尤其警惕员工流动带来的技术外泄风险,保障国际化布局行稳致远。

  江苏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近期跨境合规风险

  【风险提示】商业秘密

  案例:美国C电动汽车公司指控前员工窃取商业秘密

  2022年12月22日,美国C电动汽车公司向美国加州中央地区法院提起诉讼,指控几名前员工窃取商业秘密,并在离职后成立了H电动汽车公司,违反了员工离职协议和商业机密政策。

  C公司在起诉书中声称,H公司窃取了其电动汽车平台技术(MPP),并使用该技术与C公司在市场上竞争。同时,H公司雇佣了至少33名C公司员工,约占H公司员工总数的66%,并使用C公司的知识和技术开发产品、打造商业模式。

  2025年1月17日,C公司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,并立即停止所有运营。

  解析:

  美国《2016保护商业秘密法案》(DTSA)规定,如果商业秘密涉及到或者将被用于跨州或跨境贸易中的产品或服务,商业秘密遭到不当使用的,该商业秘密所有人可以依本条规定提起民事诉讼;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提起的民事诉讼拥有初审管辖权,商业秘密所有人可以选择向州法院或联邦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美国商业秘密救济措施,包括:(1)禁止侵害:临时禁止令、预备性禁令、长期禁止令;(2)金钱赔偿:依据被告在使用商业秘密中所获得的利益、利润和好处,或以原告的损失或使用商业秘密需支付的合理费用来计算赔偿数额;(3)销毁:上交或销毁被告用于偷窃原告商业秘密的计划、复印件、机器以及其他物品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 
 
 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